【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针灸推拿学院:强化特色 竞争力稳步提升
时间:2016/03/18 15:36:36 来源: 作者: 编辑:温义宁

“十二五”期间,针灸推拿学院在党建、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团队建设、“院风、班风、学风、考风”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学院特色进一步凸显。

党建工作成绩斐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有针推特色的党建工作之路。2012年我院党委在已建设成熟的师生党员“手拉手”助学、助教、助研活动平台基础上,设计开展“红色种子”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红色种子”。充分发挥“红色种子”在师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推动针推学院党委的基层组织建设,本活动被学校推荐参评贵州省基层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优秀成果以及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学院党委获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党建示范点称号,教师和学生支部获省委教育工委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教师党员崔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评为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同年,杨孝芳老师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学生党员史林威被评为全省“立志成才十佳大学生”、并入选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此外,还有冯麟等多名优秀党员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教师支部书记王兴桂同志通过党内关怀活动开展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辐射带动教风、学风建设,达到教风清新、学风蔚然、院风和谐的目的。

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截至目前,引进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为候鸟人才专家1名,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作为贵阳中医学院黔中学者,引进博士3名。并根据人才不同类,以人才继续培养、人才自我培养和人才对口培养等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经过五年努力,学院先后荣获“贵州省中医(民族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2013贵州省第四批人才基地建设单位),获贵州省科技厅“针灸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团队”,“中医络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针灸学学科顺利通过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和贵州省特色学科验收,并获优秀;同时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而培育的新兴学科《中医络病学》获2012年国家中管局重点培育学科,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中期检查,同时本学科获国家中管局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平台项目1项,学科建设总经费700余万。近五年来,针推学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中管局行业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9项,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发明专利5项。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团队力量逐渐增强,崔瑾教授、冯玲媚教授被聘为种子指导教师,冯麟讲师、陈盼碧讲师被评为种子教师,冯玲媚教授被评为教学精英;教师冯麟、陈盼碧老师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贵州赛区竞赛“优秀奖”,陈盼碧老师获首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杨孝芳获得“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及教材编写工作,获贵州省教育厅综合试点改革项目1项,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康复医学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支持地方财政120万项目资助,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获贵州省研究生教改项目推拿卓越人才计划1项,研究生工作站1项,研究生优秀案例库1项,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教师参加2012年全国华佗杯针推技能大赛,获刺法组单项一等奖,二等奖,团体三等奖各1项。

大力开展“院风、班风、学风、考风”一体化建设,逐步提升了师生爱校爱院爱班情感,强化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凝聚力,学生工作特色鲜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我们连续开展校级针推技能大赛,近年在全国大学生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创业实践项目5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天堰挑战”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均获较好名次。 “针灸推拿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创新团队”还获得2014年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全国100支团队中唯一一所中医院校团队。针推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近两年我院选送9名针推康复方向及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参加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赴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促进针灸推拿学科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推动我校的针灸推拿及康复专业发展。

展望“十三五”,针推学院将以学校“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优化专业、拓宽层次”为指导,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鲜明特色的多科性中医药大学,结合国务院在新一轮医改提出的健康产业重要战略部署及贵州新医药中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目标,进一步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培养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健康产业服务的针灸推拿康复人才。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拓宽引进方式,刚性与柔性相结合,高学历与高学术相结合,康复专业建设需要与针灸学科发展需要相结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相结合,引进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较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专任教师数满足扩大办学规模和康复专业需求。

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以现有重点学科内涵建设为先导,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结合贵州省五张名片(民族医药)及新医药发展纲要,错位竞争,将原有民族医外治法进行拓展与深化,并与学科辐射点——凯里市苗医医院联合,开展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及外治器械、药物开发,力争培育新兴学科,以建多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同时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建设和管理。

加强专业建设和拓宽教育层次。对于新增的康复专业,做好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软硬件支撑的建设准备工作,力争将本专业建设为学校或省级品牌专业;同时根据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总体思路,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申报新专业1-2个,如针灸美容。同时也加大非学历教育,利用学校现有房屋资源,专业人才资源,加大非学历教育,如针灸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执业医师考试理论和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按摩师,刮痧师,营养师,足疗师等)。

稳步提升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及质量。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中标率,在苗医外治药物及仪器开发上,鼓励与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协作攻关,并申报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与合作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