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研究生院:以需求为导向 研究生教育亮点频出
时间:2016/03/18 15:35:19 来源: 作者: 编辑:温义宁

“十二五”期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人才。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人数由2010年529人上升到2015年742人,增长40%;一志愿报考人数自2010年594人增加到2015年的1392人,增长234%。五年来,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录取的同等学力考生由2010年的15.78%降至2015年的1.12%。
结合办学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招生专业,“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儿科学、民族医学等10个各级学术学科学位授权点。根据国家政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例由2010年的45%,上升到2015年的75%。
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我校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完善招生选拔办法。尤其注重复试环节的把握,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建立相应招生复试办法,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76名研究生毕业走出校门,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2%。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8.57%,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医疗卫生、高院校、医药企业等领域。

深入实施教育创新计划,着力推动教育改革,稳步提高培养质量。为切实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每年专门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由导师和研究生自主申报,截止2015年12月该项目资助已达161项,为研究生早科研、自主科研,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12月共获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卓越人才、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研究项目等共计26个项目。

为营造创新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研究生院每年举办研究生创新论坛,吸引省内高校研究生积极参与,迄今已举办7届,并不断创新论坛形式,期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有机衔接,实施“医教协同”改革,并于2014年开展试点工作, 2015级174名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全面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按“四证合一”的要求调整了学位申请与授予条件,建立了培养的分流机制。

以立德树人为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党建促团建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中,党委和支部多次获得“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五年来,我院集体或个人获省院级荣誉264项。在党员发展中,创新工作机制,建立 “党员导师制”,强调导师在党员发展中的指导培养和监督作用,切实提高党员质量。

为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同时,根据研究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创新研究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造活动品牌,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任务,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亮点频出,成效显著。中药学(民族药学)是苗族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积淀最丰厚,成果等级和数量最高,研究面最广泛,研究内容最深入,人才最集中、实力最强、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2012年,该学科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贵州省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标志我校学科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获得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民族医学等4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新增中医肛肠病学、民族药学、民族医学等特色明显的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在2015年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的验收检查工作中,所有学科均合格,其中中药学、针灸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内分泌学获优秀。
在学科建设工作,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完善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修订了《贵阳中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了重点学科在人才团队,管理职责、经费使用情况等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不断完善《贵阳中医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遴选和管理办法》,并遴选第三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签订目标任务书,开展年度考核工作,规范对学科团队的考核与管理。

“十三五”期间,研究生院将积极谋划,加强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部门的联系,取得支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拓宽专业培养渠道,积极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以适应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积极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积极配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做好培训基地的验收增列,和研究生临床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同时要积极与省高水平的临床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建设省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以满足培养需要。

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方面要完善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位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明确导师在保障学位授予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强化一级学科建设意识,发挥学科群的集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学科建设目标和计划,研究制订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和申报工作方案,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