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血液科的主治医师王云龙再次进入了“休整期”,未来几天,王云龙想着用手机与康复患者联系,为他们答疑解惑。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2月16日,王云龙奔赴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后,便与同事一起对新冠肺炎患者开展中医辨证施治。整整两个多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无数次“望、闻、问、切”,他与战友一起发挥中医药的专业优势,为战胜疫情贡献中医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治疗患者的宗旨和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扶正祛邪。”在抗“疫”前线的第一天,王云龙就迅速进入了“战时状态”,当时将军山医院老病区共分为3个医疗组,5名队员为1个医疗组,每组有1名中医专业医生,主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中医治疗。
而在隔离病区里与患者面对面“望闻问切”,虽然穿着防护服,却也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操作。
“第一次与患者‘零距离’接触,说不紧张是假的,但很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会一起互相加油鼓劲,后来感觉工作内容其实和日常工作也没有区别。”王云龙告诉记者,情绪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如果你紧张,患者就会跟紧张,肯定不利于康复,所以在患者面前,他们会把最好的情绪展现出来。
从将军山医院到省职工医院,王云龙与同事们每天通过看舌苔、切诊、问诊,细心的询问患者,生怕忽略掉任何疾病症状细节,并不断鼓励患者,为患者增添信心。
“针对确诊患者,我们以‘驱邪’为主,‘扶正’为辅,首先要将患者体内的‘邪气’祛除后,再逐步的将体内‘正气’补充起来,‘正气’补充起来后,相当于人体内的免疫力就开始逐渐恢复,相对抗病毒的能力也在提高。而对于已经康复处在隔离观察期的患者,为了防止患者产生复阳的情况,我们就以‘扶正’为主,除了用药外再配合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不断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为每一位患者把脉、看舌苔,保证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一位患者能得到更精准的施治,而我们也能及时收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让每一份辛苦都有辛苦都有收获,累点也值得。”王云龙说道。
让王云龙印象深刻的是一位50多岁的腾女士,当时患者有更年期综合症表现,又被新冠肺炎感染,腾女士误将更年期的症状理解为是新冠肺炎所致,心情烦闷、焦虑、食欲不振,并开始出现失眠症状。
王云龙为她把脉问诊后,首先向她解释了两种症状不同的表现方式,腾女士明白两种症状的区别。并在药物中添加一些疏肝解郁安神的药物,同时对患者治疗时产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反应,通过中药来给患者的身体调整,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在抗疫的战场上,古老的中医药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利器。
“腾阿姨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但因为女性更年期时间可能比较久,所以我们在微信上还有联系,有时候需要用药了,我们还会继续给阿姨开药,现在阿姨用药后的反馈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接触中医12年,王云龙说中医药学是一代代中华民族的行医者在与疾病的不懈斗争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的科学认识,是几千年来沉淀的文化精髓,能用中华民族的瑰宝帮助患者,这也是自己毕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