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中医学院江维克教授及其团队,经过近7年选育研究的太子参新品种“施太1号”,获得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这是我省第二个通过品种审定的中药材新品种。
“施太1号”的成功选育,为药用植物栽培走向品种化,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提供了经验,也为我省特色中药材太子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太子参药材以人工栽培为主,贵州施秉县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多年的引种驯化,已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品质特征,目前已成为全国太子参的三大主产区之一。围绕太子参品种选育工作,山东、福建、贵州相关单位曾先后选育了抗毒1号、柘参1号、柘参2号、宣参1号、黔太子参1号等品种,对提升太子参药材的品种优势,增强生产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品种区域适宜性问题、茎尖脱毒组培育苗成本高等因素,以上品种在贵州施秉等地均未较好推广。
为解决上述难题,贵阳中医学院课题组从2006年开始,收集和评价太子参种质资源基础上,选育了适合贵州施秉县及周边地区的优良品种“施太1号”,为促进和推动贵州太子参药材产业化的生产发展提供条件。
课题组通过对收集到的13个种源太子参开展系统评价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种源贵州施秉-4,标记为SB-4。2006年收集样本1015株,引种至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地的太子参种质资源圃。引种后植株表现良好,特别是2008年,在当地气候异常情况下,该种源仍表现出较好抗性和产量。课题组遂将其作为选育原始材料,与2011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黔太子参1号”和施秉县牛大场镇农家栽培近20年自繁自用种源进行对照,采用混合选育、小区实验、区域实验、生产实验等方式,开始选育试验。
2008―2012年,课题组以SB-4单株生物量和块根中上部直径为主要指标,收集优质块根组成混选群体连续5年在施秉长坳基地、九角树基地、对家冲基地,反复对SB-4进行选育。在生长和采收过程中,反复观测记录株高、叶片数、冠幅等农艺性状、块根性状及生物量。
2012―2013年,课题组在施秉县开展小区试验,观察记录出苗期、生长旺盛期、开花期、结果期、块根膨大期、倒苗期等物候期。5月中旬生长旺盛期测量株高、叶形、分枝数、闭锁果、花等农艺性状。采收期测产。
2014―2015年,根据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复的区域试验方案,课题组分别在施秉县、余庆县、黄平县等区域进行试验。生长期观察测定染病情况(主要观测叶斑病、霜霉病及病毒病等),采收期测产,并测量药材性状、多糖含量,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等。
2014―2015年,课题组在施秉县、余庆县、黄平县、镇远县、瓮安县、玉屏县进行生产试验。各地种植面积5亩左右,进行多项指标观测。
经过5年混合选育,获得了特征较明显的太子参,命名为“施太1号”。
通过混合选育形成的“施太1号”,长势强,一致性好,叶片较厚、数量较多、颜色较深,单株冠幅较大,闭锁花数较多,茎节较长,株高较高,抗倒伏性较强,抗病性稳定,药材品质良好,平均亩产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施太1号”表现出来的优良性能,足以适应贵州贵州省主要种植地区太子参种植产业要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