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属各部门、全院教职员工生:
为进一步增强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展示学校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精神,建设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特拟出新校区道路、广场、楼宇命名方案,从即日起向全院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生征集意见。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校区道路、广场、楼宇命名总体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新校区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加强营造人文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因此,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既要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特征,又要体现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特征。
二、命名原则
考虑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以中医药传说、名人、名著、名方、名药、典故、文化内涵为系列,突出鲜明的主题性。
三、命名依据
(一)文化广场可考虑以中医传说命名
1、岐黄广场
《医学三字经》云:“医之始,本岐黄”。 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2、伏羲广场
《帝王世纪》:“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这里的“九针”指的是九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金属针刺工具,
3、神农广场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泉水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伏羲、神农、黄帝为上古三皇,与中医学渊源颇深。由于我省在历史上无特别杰出的中医代表人物(如安徽有华佗为代表、陕西有孙思邈为代表、河南有张机为代表),故以中医始祖为中心广场文化符号为宜。如中心广场确定为岐黄广场,附属广场可考虑为伏羲广场、神农广场。且“岐黄问道”为中医理论发源,“伏羲制九针”为中医针灸之祖,“神农尝百草”为中药学之祖,三者皆为如今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门类,可为广场命名依据。
(二)道路可考虑以中医经典方剂命名
1、主干道:建中大道
方源:大小建中汤是中医代表方剂(小建中汤君饴糖,另有桂枝加芍汤,中阳不足痛呕利,虚劳里急腹痛康)。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蕴义:既蕴“建设中医药大学”之意,也有“建设中华”之意。
2、南北向三条道路:
(1)普济路
方源: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原方剂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的《东垣试效方》。另有明代朱橚著《普济方》为中医古代最大方书。
蕴义:取“普济众生”之义。
(2)济川路
方源: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原方剂出自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蕴义:《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取“辅助民生”之义。
(3)济众路
方源:济众方(济众方原景岳书,白石英合朱砂用,主治风热痰在膈,心气不宁悸怔忡。)原方剂出自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蕴义:《论语·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取“救济众人”之义。
命名依据:《易经》有既济卦,展示形势恰好时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中医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之理论:“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与肾,是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古代上下指南北向,故南北道路均以“济”命名。从蕴义来看,历代名医均以“济世救民”为行医抱负,以“济”命名道路符合医德要求。
3、东西向四条道路:
(1)阳和路
方源:阳和汤(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原方剂出自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
蕴义:典出《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指春阳和煦,万物生发。
(2)致和路
方源:致和汤(致和汤主霍乱泄,沙参扁豆与石斛,杷叶麦冬鲜竹叶,木瓜甘草米煎服。)原方剂出自清代王世雄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蕴义:《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取“极其和顺”之义
(3)太和路
方源:太和丸(太和丸主元气弱,四君子汤合陈枳,归芍夏连焦三仙,龙眼豆蔻香附炙。)原方剂出自《医学汇海》。
蕴义:《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朱熹:“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也指元气、平和之气。可取“平和和睦”之义。
(4)冲和路
方源:冲和汤(冲和汤含二蒺藜,山萸枣仁人参归,茯神芍药枣橘饼,胁痛烦躁夜难睡。)原方剂出自清代费柏雄的《医醇賸义》。
蕴义:《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取“淡泊平和”之义。
“和”为中国传统文化要义,也为中医药文化要义。现代中医药院校要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也须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复用,如故宫三大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四库全书》藏书楼有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七阁,名称也很有意思,都与水有关,意思是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头流出,也称“宗”;水之大者为“澜”,“汇”百川而成“渊”;若要寻找源头,必须找到渡口,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即可找到“源”。
4、支线一条:春泽路
方源:春泽汤(春泽汤用猪茯苓,白术泽泻人参桂,夏月伤暑湿热泻,健脾祛热湿兼顾。)原方剂出自明代戴原礼的《证治要诀类方》。
蕴义:汉乐府《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西征赋》:“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指春雨。此路附近为药学院药草园,也通往公租房建设工程,可取“恩泽百姓”之义。
(三)小景观及雕塑可以中医文化符号为核心考虑设置
1、建中桥
桥有沟通南北、传承古今之义。自外入内,首见其桥,必寓传承、沟通、枢纽、发扬之意。桥上石栏可刻大、小建中汤方歌。
2、建中大道文化柱
如设八棵文化柱,可以“八纲辨证”为内容表现。如用典故、著作、人物表现,世间歧义必纷,不胜烦扰。
3、建中大道文化墙
宜与文化柱相配,不宜笔直,可以弧形,取相得益彰之意。也可考虑以八卦卦象表达。也可以浮雕中医典故表达,宜古朴,不求形似。
4、小景观及雕塑
宜抽象、宜现代,表达中医文化符号,如“壶”、“太极拳式”、“五行五脏”、“脉诊”等。不宜塑像,反失生趣。小景观也可以中医典故命名,如“杏林春暖”、“橘井华堂”、“玉壶洞天”等。
(四)以中医主要流派代表医家字号命名新校区景观园林的建议
1、仲景: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人被尊为医圣。开创了伤寒学派。
2、河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开创了寒凉学派。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3、易水: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建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开创了易水学派。
4、东垣:金元四大家李杲(字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开创了温补学派。
5、丹溪: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开创了滋阴学派。
6、从正:金元四大家张从正(字子和),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为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开创了攻邪学派。
7、景岳:明代张介宾(字景岳)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开创了温补学派。
8、鞠通: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吴瑭(字鞠通)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为温病学派中坚。
以上八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可作为新校区景观园林命名参考。
(五)教学楼及学生公寓直接以数字命名,如南区第一教学楼(南一教)、南区一号学生公寓(南一舍)等;或以功能命名(如基础医学实验楼),实用好找。
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向宣传部反馈,邮箱:gzyxcb@126.com。
贵阳中医学院
2013年8月20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