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现场招聘受阻、线下教学停滞、企业用工暂缓、学生求职困难等不良局面,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推进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安排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专项帮扶基金,确保做到“防疫情、稳就业、保民生”。
该文转自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宋桃伟老师的文章《重大疫情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初探》,该文从疫情防控的角度下提出了要利用网络招聘平台、优化好就业指导模式、发挥好系列政策作用、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等途径,切实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确保实现学生充分优质就业及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渠道,社会环境的安然有序是保证毕业生正常求职的重要前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现场招聘受阻、线下教学停滞、企业用工暂缓、学生求职困难等不良局面,高校要搭建好网络招聘平台,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优化好就业指导模式,发挥好系列政策作用,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确保重大疫情事件下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和精准化就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面临停歇,致使大部分毕业生群体求职面临困境。此次疫情的突然来袭,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损严重,企业停工停产,产品大量积压,经济收支不均,裁员减招频现,用工需求缩水,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明显减少,加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环境复杂严峻,毕业生就业进展明显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推进毕业生就业等相关工作,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安排专项扶持基金,确保做到“防疫情、稳就业、保民生”,切实增强重大疫情下毕业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针对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情况,结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尽力减少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损失,当前,学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确保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重点关注毕业生特殊群体
做好思想开导,稳定求职信心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首要前提。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重点关爱和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要会同校团委、学生资助中心、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及时评估疫情影响,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做好困难毕业生群体数据库,摸清各类困难学生群体底数,对建档立卡、身体缺陷等困难毕业生群体提供“专人专项、特事特办”的分类指导和重点帮扶。同时要联动心理咨询中心开通线上心理辅导和咨询业务,及时回应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困惑,重点关切心理困难毕业生,确保把特殊时期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做全。另一方面,院系辅导员要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群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微信视频、班级QQ群、手机APP等多形式的新媒体技术与毕业生互动,深入细致开展思想工作教育和就业技能辅导,密切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同时,对湖北或其他重点疫区的同学要重点关怀,及时传达各级各类求职创业信息,时刻提醒他们要注意身体安全,强化思想引领,开展精准帮扶,积极引导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待就业,切实解决毕业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毕业生求职信心。
大力开展线上就业教育指导,切实提升就业教育服务水平
课程教育始终是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发挥线上教学模式,确保“停课不停学”得以真正实现。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如“雨课堂”、“学习通”、“慕课堂”等教学平台,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线上教学指导,将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生涯咨询、就业个体辅导、创业项目咨询等教学活动及时调整为线上咨询与辅导,积极引导毕业生主动“触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学习和尝试教学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提高教师网络教学实战能力,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切实提升求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一批理论教学丰富、实战经验显著的教师录制就业创业精品课程、视频,及时收集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网、QQ群及时共享教学视频、求职短片、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多种教学辅导资源,利于毕业生点播观看和查阅,进一步增强求职本领。同时,要利用好校内外教师、校友教学资源,积极整合各方教学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建立线上答疑解惑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实时的就业指导。
创新驱动网络招聘模式升级,着力搭建就业渠道新平台
当前,线下招聘活动因疫情影响而暂停,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却不能停滞不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学生现场聚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满足学生求职需求,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校级三级联通的就业网络体系以及社会招聘网站,充分整合各级各类网络资源,探索实施“互联网+就业”的线上求职新模式,主动融入并配合“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创建网络招聘新平台,进一步打通毕业生求职通道。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主动与云平台、校聘云、中国双创等网络公司的对接,及时开发网络招聘系统,企业可以进行注册并发布求职需求,学生可以查阅招聘职位并上传简历,真正实现“企业—学生”云双选、云宣讲等多形式的“无接触招聘”。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群体实行“空中宣讲”,让毕业生能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调整面试签约流程,通过网络平台收取简历,在线笔试。通过微信、qq群、钉钉等多种形式的及时通讯工具进行视频面试,实现“线上筛选、电话面试、网络签约”等一体化的空中求职模式。鼓励双方通过快递方式邮寄协议书签约,切实加快推进网上签约工作。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省内外人才市场、今日头条、就业信息网等媒体的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毕业生学科专业及生源信息,积极整合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师教学资源,加大学校网络招聘会宣传力度,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
完善就业指导管理规范,满足就业工作多元需求
为避免公共场所人员交叉感染,学校要及时推出线上办理模式,简化优化就业手续办理,切实保护好毕业生群体。首先,就业指导部门要主动出台就业工作线上办理相关通知和办理流程,精良简化办理手速,尽力满足学生的一切合理诉求。如因学生客观条件制约,可特事特办,根据学生个人承诺书及相关材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等电子版材料,为毕业生特殊办理就业、升学等相关手续,并以邮件或短信等新媒体通讯工具及时向毕业生反馈办理结果。视疫情解除情况,要求毕业生将有关材料原件交至学校有关部门备案保存。其次,要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视疫情情况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限及求助创业补贴申报时间。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要简化程序及时办理就业相关手续。对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建立好持续追踪机制,定期主动与学生联系,及时与他们分享招聘有关信息,做好就业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适当延长档案留校保存时间,持续提供就业辅导和就业服务。再者,为及时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需求,以便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市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严格按照第三方参与调查的有关要求,通过学院联系毕业生和邀请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招聘需求线上调研,并及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校有关部门,便于后期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新一代移动多媒体,助推就业指导信息全程化
疫情阻断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却联通了彼此间联系的平台。当前,正值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和毕业生求职需求的高峰期,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移动多媒体的快速、便捷、高效等优势,将学生的求职信息从被动变为主动,将企业的招聘需求得以及时推送,充分实现企业和学生的互选。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信息推送手段,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信公众号、就业工作QQ群、职手可得APP、手机APP客户端等新一代移动多媒体为推手,以学生分层分类指导体系为依据,开展线下以发布求职信息、招聘广告、就业政策等众多就业信息及线上推送模拟面试、求职礼仪、职业咨询等就业指导微视频为渠道的“线上+线下”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畅通并完善毕业生就业辅导信息发布渠道,构建“教师—学生—信息”三位一体的线下到线上360度无缝连接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确保就业信息的及时、精确、高效、覆盖推送,实现就业信息的“广泛撒网”和注重个性化就业信息的“重点培养”,以期达到招聘信息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确保学生的细化管理与精准就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依托高校就业官网和企业微信公众号,搭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将招聘需求和求职辅导等相关信息及时传送到每一位学生,确保提供精准指导。
分类开展网络培训讲座,助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当前,疫情发生后,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包括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等,通知指出扩大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专升本规模。措施提出了围绕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攻坚主战场三大战场,扩大基层就业机会,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上两个利好政策都以不同形式增加了就业岗位,旨在特殊时期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根报道,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录取专业主要倾向于临床医学、集成电路、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预计同比增加近18.9万人。贵州省《十条措施》指出,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吸纳3万名毕业生服务于“教师特设岗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青年见习”;另外招聘“三支一扶”、“选调生”、“脱贫攻坚一线”各1000人,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企业复工复产。如此种种各类别“大数据”应该说闻所未闻,但对毕业生而言却是福音。因此,就业指导部门要牢牢把握这一机会,抓住这一福音,加强对毕业生的分类培训,实行分类指导,不管是对有志于考研、公务员、专升本还是倾向于特岗教师或西部计划的同学,都可以整合各级各类优秀校友资源,有针对性的邀请一些往届优秀毕业生及优秀青年教师就考试笔试、复试、面试、导师遴选、院校往年的调剂政策等相关问题开展网络培训讲座,切实提升毕业生各类别考试应聘技能,助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积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都表现出了一种勇于团结、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即将战胜疫情的曙光,也正是这种风貌让我泱泱大国能长期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毕业生作为我国未来宝贵的人才,在即将离开舒适的校园、踏入残酷的社会时刻,要想在新的人生征程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要学会并勇于接受新的更大挑战。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西部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练就过硬素质,增强实干本领,积累工作经验,锻造奉献品格,这将是他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也是贡献国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身体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组建毕业生志愿者团队深入一线,积极参加地方疫情防控工作。医学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还可以让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加入到社区、村委会、街道办等防控压力较大的一线,帮助他们做好人员劝返、体温测量、资料发放等防控工作,切实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帮助他们共同抗击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统筹做好毕业生志愿者群体工作,充分发挥这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贡献智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战胜疫情的荣誉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将是他们人生路上成长的重要机会,更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担当、勇做为国建设先锋的宝贵经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人心定。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一同奋战共同打赢疫情防控和决胜脱贫攻坚两大战役。高校要加大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监测与研判,密切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好就业指导工作布局,谋划好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提前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增强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确保重大疫情事件下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