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一认证一评估>>正文
[专题]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6/10/26 09:11:34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编辑:王彦

编者按:1958年在贵阳医学院成立祖国医学系开办中医学专业,1965年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与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合并成立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是贵阳中医学院开办之初唯一的专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止招生,1972年恢复招生,至1976年中医学专业共招生五届三年制“工农兵”学员。1975年分化出中药学专业。1977年全国恢复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入学考试,学院恢复招收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1978年举办第一届“中医研究班”,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建校初期,中医学专业作为学校唯一的专业,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中医学专业认证之际,我们将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作如下梳理,旨在和大家一起回顾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概况、专业成绩和专业影响,同时也让大家能通过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贵阳中医学院的建立、发展和所取得成就的了解。

1956-1965,从“祖国医学”到“中医学”

(一)开设“祖国医学”课程

1956年8月,卫生部颁发了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并决定新计划从1956年入学的新生一年级开始执行,其余年级可参照制订过渡性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与1954年颁发的计划相比有了很多改进。新计划开设的课程门数是38门,其中还新增了一门“祖国医学”课程。贵阳医学院根据要求对教学计划作了调整,同时按要求开设了“祖国医学”这门课程。1958年,贵阳医学院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切实贯彻中医政策,增加“祖国医学”教学时数,由原计划90学时增加到144学时。

(二)筹建“祖国医学系(中医系)”

卫生部于1958年4月提出“积极发展中医教育,办好中医学”的意见,贵阳医学院党委一方面积极开展了采风访贤,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另一方面委托张植范和乔晓波等同志进行筹建中医系。该系于1958年10月正式建立。开始时称为“祖国医学系”。1962年改称“中医系”。祖国医学系(中医系)的培养目标为中医内、妇、儿、针灸等科专门人才,学制为5年,后曾改为5.5年、6年制两种学制。

(三)“祖国医学系(中医系)”共有4届毕业生

1958年,“祖国医学系”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48名。初建系时由原医疗系二年级抽调31名学生转入祖国医疗系三年级学习;另抽调医疗系一年级学生30名转入祖国医疗系二年级学习。转来的学生,因已学过部分西医课程,故转系后主要是学习中医课程。“祖国医学系(中医系)”使用教材和全国各中医院校一样,为自编自用,教材突出中医特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届于1961年毕业,计有毕业生30名;第二届于1962年毕业,计有毕业生15名;第三届1963年毕业,计有毕业生47名;第四届于1965年毕业,计有毕业生27名;四届合计毕业119名。

1965-1966,建校初期的唯一专业

(一)1965年建立贵阳中医学院

1965年,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进一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教育事业,在省内部分著名老中医提出创建贵阳中医学院的提议之后,决定成立贵阳中医学院。1965年7月5日,贵阳中医学院获国务院批准成立。学院之下未设系,只有1个专业——中医专业。

(二)中医系(中医专业)在校学生

学院成立初期,由教务处直接领导和管理教学工作,教务处下设8个业务教研组,即: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外科、针灸、内经等教研组。中医专业六〇、六一、六二、六三、六四5届学生,由贵阳医学院中医系转来,5个年级共170余人。1965年9月,贵阳中医学院统一招收中医系专业学生100人,学制5年,学生来自省内各市、地(州)、县,其中有少数民族学生若干人。毕业99人。

(三)中医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

建校初期中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进一步考虑到中医本身的特点,门类分得较科学和合理。较贵阳医学院时期新增设了“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等五门课。建校初期,全院有教职工130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讲师1人,教员43人(当时贵阳中医学院没有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故统称为教员),助教11人。建校初期的师资力量:在学院任教的,既有对祖国传统医药学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驰名省内外的老中医,也有学贯中西,纵横于讲坛多年的知名学者。更有不少深孚众望者,如袁家玑、许玉鸣、程云琛、石玉书、陈慈煦、王祖雄、黄树曾、方以正、夏森柏、肖海源等。

1966-1976,招收 “工农兵学员”

(一)恢复招生

“文革”期间,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它工作难以保证正常开展。学院招生工作也被迫中断。1972年起,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贵阳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恢复招生。1972—1976年,招收了5届中医专业工农兵学员(学制为3年)。中医专业共招生461人,毕业458人。

(二)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

1972年至1976年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础课及专业课有正常人体学、中医基础学、中草药方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温病学选讲、伤寒论选讲等。普通课设4门,即政治、军体、外语、医古文。基础课及专业课中理论学习与参加实践的比例,也进行了较大调整,更加注重实践了。例如基础课,理论学习与参加实践之比,经过调整为2:1。在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关系上,强调以中医学为主,同时学习部分西医常识,中、西医课程比为6:4。临床课中,中、西医课程比为7:3。概括说来,这一时期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由学制减少(工农兵大学生3年制)而进行了合并、压缩;二是突出中医课程。

(三)中医专业的教材使用

七二、七三级中医专业的教材,主要由本校教师编写,1973年卫生部中医司在武汉召开中医高校教材编写会议之后,均使用统编教材。

1977-1986,根植于中医的专业发展

(一)恢复统一招生

1977年12月,全国恢复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贵阳中医学院恢复招收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165人,自此进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时期。1977-1986年,贵阳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年共招生1735人。

(二)举办全省中医进修班

1980年3月11日,受省卫生局委托,学院开办全省首届中医《温病学》进修班,学员50人,时间三个月。学员学习结束后,经考试考查成绩及格者,由学院颁发结业证书。同年5月,学院又开办全省首届伤寒金匮进修班,学员45人,时间半年。学员学习结束后,经考试考查成绩及格者,由学院颁发结业证书。

(三)药学系专业从中医系中剥离

学校成立初期,教务处下设的8个业务课教研室中,就有中药方剂教研室。1965年秋季开办中专层次2年制中药班,招收50名初中学生,培养目标是中药士。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50名学生期至1968年秋毕业。1975年,贵阳中医学院中药系获批成立并招生,第一届共收33 名学生(计划为50名)。1976年未招生,1978年恢复招生,学制为4年,中药系从此单独招生,后来发展为药学院(二级学院)。

(四)针灸学专业从中医系中剥离

学校成立初期,教务处下设的8个业务课教研室中,就有针灸教研室。 1985年招收首届针灸专业学生。属中医系。当年招收本科33人、研究生2人。1988年,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系正式组建成立并招生。从此,针灸专业剥离出中医系,单独招生。后来发展为针灸推拿学院(二级学院)。

(五)骨伤学专业从中医系中剥离

学校成立初期,教务处下设的8个业务课教研室中,就有中医外科教研室。1985年,骨伤专业开始招收3年制大专生。属中医系。1988年,贵阳中医学院骨伤系正式组建成立并招生。从此,骨伤专业剥离出中医系,正式招生。后发展成为骨伤学院(二级学院)。

(六)中医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中医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1984年前基本上按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这个时期教学计划主要体现突出了中医的特色,另外,课程门数有所增加,如:77级专业课中,中医课占67%,西医课占33%。81级专业课中,中医课占70.97%,西医课占29.03%。83级专业课中,中医课占81.40%,西医课占18.60%。1976年以前,学制为3年制(工农兵大学生)时期,课程最多设21门,而77级至79级,增加为27门。80级再增至31门。81级至84级达33门。具体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课:医古文、中医学基础、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中药、方剂、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临床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骨伤科、针灸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眼耳鼻喉科、气功及推拿课等。85级以后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了适当调整,使课程设置的中西医课程比例更趋合理。如:85级中医课占73.92%;87级中医课占68.25%。

(七)学生实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医系毕业生的实习,一改以往都是以学习中医内科为主为分科实习制。除内科之外,外科、骨科、肛肠、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别,都合理安排部分学生实习。此外,学校还与成都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等交换实习生,并制定详细实习计划对学生实心进行跟踪调查,提高了学生临床实习能力。

1986-2016,中医学专业显现品牌效应

(一)顺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50余年来,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共招收5年制本科、3年制“工农兵学员”、 2年制中专、5年制骨伤方向本科、6年制英语方向本科、6年制中西医结合英语方向本科、5年制医用计算机方向本科、5年制全科医学方向本科、5年制免费定向班本科、农村中医3年制高中起点高职、农村中医5年制初中起点学生11065人。

2000年、2001年贵阳中医学院分别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联合开办中医学(英语方向)本科专业;2002年与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开设中医学(医用计算机方向)本科专业;2009年开设中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专业;2014年3月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设置中医学(苗医学方向)本科专业,但因招生政策所限未能招生。

(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学科)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药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至2006年,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学科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确定“中医学专业”为贵阳中医学院四个品牌专业之一,并于当年成为贵州省“中医学示范性本科专业”;2011年获贵州省特色专业。同年中医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基本覆盖中医学所有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及学位分布较为合理的硕士学位授权体系。

(三)教师结构不断优化

中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03人,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6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5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31%。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在校学生2102人,按折合数计算生师比为7.20︰1。

(四)实习基地不断增多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包括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所教学实习医院和12个社区卫生实践教育基地,所有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均安排在“二甲”以上医院。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甲”医院,一附院是贵州省中医院,二附院是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分别作为学校的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模式。

(五)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学作为贵阳中医学院最早的一级学科和主干学科,下设较为完善的二级、三级学科体系,学校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8个;有2个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及“四大经典”省级教学团队,2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开发人才团队、贵州省中医风湿病特色治疗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国家“863”计划临床研究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作)1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三年来教师共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1部,行业规划教材10部,参编规划教材87部,参编行业规划教材20部,建设中医学相关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承担省级教研教改课题21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67项。2007年10月,《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金匮要略》、《针灸治疗学》、《药理学》等5门课程获得贵州省省级精品课程;针灸推拿、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4个专业被评为贵州省省级示范专业。2014年10月,学校开设的《针灸推拿学》获得贵州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针灸推拿学》实验室获省教育厅批准为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

(六)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办学50多年来,共培养毕业生11065名,他们中有第二届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以及沈冯君、袁金声等15名国家级名老中医和多名省级名老中医;有享誉海外中医界的领军人物郑建华、胡永辉等;有享誉全国的医学科学家王健、许建阳等,还有知名医药企业家姜伟、周智勇等。尤其是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大批毕业生,他们不仅成为了业务骨干,更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神”;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长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目前省内各县级中医院院长基本为我校毕业生,他们为贵州经济社会及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2014年至2016年,我校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86%、88.35%、89.76%,就业满意度较高。2015年我校中医学专业获批为国家卓越人才项目,2016年中医学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注:本文系根据《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和李扬林整理的《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发展简史》由宣传部综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