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教师节感恩日  你还记得这些老师吗?
时间:2016/09/09 12:20:12 来源: 作者: 编辑:温义宁

医之大者——袁家玑

一九一三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出生于贵阳一个中医药世家。

一九三一年考入北平国医学院,随后转入华北国医学院就读。一九三五年秋毕业后随名医家施今墨先生临证实习。学成回筑,参加省民政厅中医开业考试名列全省第一。时值贵阳瘟病流行,他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改贵阳温热药派旧风,临床疗效卓著,遂被誉为贵阳四大名医之一。国医馆聘其任教,讲授《伤寒论》和温病学,当选为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解放后,袁家玑行医行政两兼,历任贵阳市门诊部中医科主任,贵阳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一九六四年,积极倡议成立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院成立后,历任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先后被评为市、省及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市、省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

繁忙的医疗、教学、行政之余,袁家玑倾心著述,先后主编《贵州民间药草》、《医林拔萃》、《伤寒论讲义》等,协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中国名医名方》等,发表著作和论文数十篇。应邀到多所中医药高校及医院讲学。

袁家玑对医经研究尤甚,对伤寒、温病造诣精深,成为全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对冠心病、中风、心律不齐、流行病、肠胃病、一些疑难病症独具心得与治效,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医大师——刘尚义

1942—     男,贵州省大方籍,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曾先后担任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等职。曾赴俄罗斯、韩国、奥地利讲学,诊疗疾病,饮誉而归。二〇〇六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多次应邀赴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曾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作“《金匮要略》学术精华与临证应用”的专题讲座。

刘尚义精通中医药学理论,熟谙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医案。在中医杂病、肿瘤、肾病、脾胃病、中医外疡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长期致力于中医内科临床,中医外疡科理论研究和丸散膏丹的研制。撰写有《中国炼丹术史略》,《(易经)学术发展述要》等三十多篇重要论文,编写《南方医话》、《中国基本中成药优选》等二十余部论著,在全国率先提出“引疡入瘤”诊疗理念,首创“从膜论治”学术思想。CCTV第四频道《中华医药》栏目,曾以“中医药名家”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推介。二〇一四年,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二〇一五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刘尚义“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药名家谱

 

 

王聘贤( 1897—1965),男,名国士,贵州兴义府人。1917年东渡日本先入早稻田大学、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再入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因胃疾,由日本“汉医”木村治愈后有感遂由此攻习中医。1923年回国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问业于张锡纯、何廉臣、张山雷等名家,学业大进。1930年回黔,在贵阳悬壶行医,因其审病问疾,制方遣药,直捣病穴,屡起膏肓之疾,一时在筑医名顿起,求医者,门庭若市。王氏重视中医理论研究,主张“不笃古尊经”、“不崇玄说”,要分门别类详加考证,“采取实用之精华,去其空谈之糟粕”。解放后,王氏先后担任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主持中医研究所工作时,建立了标本室和文献室,采集了全国道地药材及地方草药标本900多种,编辑出版了《贵州民间药物》、《贵州药用植物目录》、《贵阳中医秘验方》、《农村常见病中医简便疗法》等书,对贵州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真一(1893—1973,男,贵州遵义人。中医世家出身,幼承家学,1934年定居贵阳后即以医为业。1951年组建贵阳市中山西路联合诊所,1956年出任贵阳市中医医院门诊部主任,1958年调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陈氏学术思想是以《内经》为圭臬,《伤寒》、《金匮要略》为指南,对时病推崇叶天士、吴鞠通,从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兼熔一炉,“继承不离古,发扬不离宗”,在中医内、妇、儿科疑难病的治疗上疗效卓著,医名显盛。

 

 

张叔骏(1888—1974),男,陕西人,贵州省名老中医。从小随父学医。解放前应聘在贵阳永年药房、寿世药房、仁济药房坐堂应诊。解放后张氏积极参加筹建贵阳市中华南路联合诊所。1956年调贵州省干部医院任中医师,1958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任中医文献组组长,1963年任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张氏临证五十余年,善于将古人的经验灵活变通,在临床上予以发挥。如对痹证的治疗,,张氏从仲景大黄蟄虫丸中悟出“久病入络”,运用虫类药予以搜剔。其创造的“蝎鳖蜂丸”、“虎骨丸”、“蜣螂丸”等治疗风湿类疾病颇有疗效。在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任职期间,张氏曾组织领导开展中医诊断法(望、闻、问、切)的文献整理及“三因八法”的文献研究整理工作。

 

 

许效达(1901—1972),男,江西临川人,贵州省名老中医。1935年开始行医,曾在贵阳国泰、回春堂、五福堂等药房应诊。1958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中医文献组任中医内科医师,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许氏家学渊源,加上拜师自学,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颇有研究,主张“学以致用”,多实践,多临证,“继承宗古,发扬创新”,使中医学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治疗疾病上,许氏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地进行辨证治疗,审证求因。许氏曾参与收集、整理汇编《贵州省中医秘验方》及《中医四诊》资料文献。

 

 

刘子湜(1893—1984),男,湖南常德人,贵州省名老中医。1940年取得医师证书自行开业行医应诊,解放前后在贵阳普济药房、恒和药房、从济药房等处应诊。1951年与石玉书、何雨农等组建贵阳黔灵西路联合诊所,1956年到贵阳中医医院工作,1959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工作,除任教外,还担任妇儿科教研组组长,积极参与教研工作,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刘氏家学渊源,自幼习读医学书籍,中医理论知识扎实。长于中医妇儿科,对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经验丰富。

 

 

肖海源(1893—1977,男,贵州思南人,贵州省名老中医。1933年始在黔行医,1953年成立海源诊所,1955—1958年思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5811月调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任中医教师,1959年任贵州省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中医内经教师,1960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肖氏行医50年,对中医古典医籍颇有研究,强调中医临床必须有理论进行指导,方药才能达到应有疗效;要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重视气血理论,观察气机升降出入,处方才能有效。肖氏对内科、妇产科、小儿科颇有心得,临床善于治疗疝气,对痿症、诸痛、肝炎、诸疮的治疗均有研究。

 

 

谭绍尧(1899—1981),男,四川重庆人。早年嬴弱,岁多疾患,兼之生母年迈体衰,深感求治之难,于是求师访友,矢志学医。1940年与友人合资开办中医联合诊所,1950年由渝赴筑,仍以从医为业,1959年调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及西学中班、函授班教学工作。谭氏在临床上,主张对疾病“审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气血阴阳的偏颇失调是致病的病机所在”,主张按中医“损有余,补不足”的治则,利用中药四气五味药性药效来平调阴阳。谭氏业医,虚心好学,虽宗《伤寒》论治,而于温病又颇多研究。凭脉辨证,多有精到之处。其用成方,化裁加减,不落前人窠臼,堪为后学效法。谭氏晚年身患癌症,自知不起,强撑精神,整理一生临证心得,写成《谭绍尧医案》,为中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程云琛(1901—1980),男,祖籍四川巴县,生于云南昆明。1930年领取湖北省中医执照,1940年又在贵州取得中医执照,挂牌行医。解放后,组建贵阳市中山东路联合诊所。1956年任贵阳市中医医院病房负责人,同年9月任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63年调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成立,程氏担任副院长。程氏中医世家出身,幼承家学,刻苦钻研,青少年时期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程氏学贯中西,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衷中参西学术观点最为推崇,兼收并蓄叶橘泉等学者中药成分的现代研究,加上对中医典籍的长期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致力于教学,又亲验于临床,故誉满遐迩,望重医界,饮誉黔中。其著述有《整理中国医学片谈》、《医界之警铎补》、《中国医学之自然哲学原理》、《脉理概论》、《中医处方学》等。

 

 

黄树曾(1911—1970) ,男,江西宜黄县人。幼年从父学医,后受业于上海名医陆士谔。学成,业医于江西南昌、崇仁及贵州安顺等地。解放后,在贵州省安顺专区医院、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等单位从事中医教学及医疗工作。黄氏中医世家出身,学识广博。长期从事《内经》、《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中医经典著作,背诵如流。所著《金医要略释义》达23万字,摭集历代各家注释之精华,参入己意,间附入各家治验。此外,还撰有《伤寒论讲解》、《内经讲义》、《方剂学讲义》、《中药学讲义》、《用药经验秘录》、《医书录要》、《医学杂钞》等,系统全面地阐述讲解中医理论,对贵州省的中医教育良多贡献。

 

 

石玉书(1893—1973),男,贵州金沙县人。15岁受业于清末进士贺静轩(贺氏精于医道,洞悉至理),历时三载,苦学勤问,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及明清诸家著述。18岁诊于乡里,时值疫疠流行,石氏拟方治疗,轻重俱效,一时名闻遐迩。后石氏移家贵阳,仍以行医为业。1956年贵阳市中医医院成立,石氏为首任院长。石氏业医六十年,精于内,妇、儿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据证遣方,药味简贱,立竿见影,病家无不赞誉。石氏对内伤杂病的调治,从脾胃入手。脾胃虚弱,百病由生。因此,“补气健脾”、“益气化湿”成为其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所拟的“益气解毒汤”治在中焦,疗在脾胃,深得“热在阳明”、“湿在太阴”之奥旨,最能代表其“气虚热生,气虚湿阻”的学术思想。

 

 

徐明远(1894—1973),男,河南永城县人。年甫弱冠,即习医事。1934年在南京开业行医。抗战期间,辗转于汉口、长沙、衡阳、昆明、贵阳、遵义等地行医。解放后,自1951年起历任遵义市卫生局副局长,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研究组副组长,贵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等职。徐氏业医,除跟师外,主要靠自学,视《伤寒》、《金匮》为圭臬,苦读领悟,奋力实践,四处行医,以充见闻。临证以来,以擅用伤寒论方而享誉于中医同道,推崇方证对应、药味少而精,有执简驭繁之妙,临床疗效颇佳。徐氏曾在诊余写有“医论”“医话医案”,惜为刊行而遗憾于杏林。

 

 

余佑莘(1905—1974,男,贵州贵阳人。1937年经考核合格,开业行医。解放后,曾在贵阳市中医进修班学习。1956年进入贵阳市中医院工作,曾任贵阳市中医院副院长。

余氏幼承家学,子承父业,医德高尚,工作认真负责。行医30多年,擅长内科,对肝病肝硬化、风湿关节病,疑难杂症及慢性疾病,每多独特见解,根据中医理论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和“治病求本”作指导,外感时病,内伤杂病,分别用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从而拟定治则方药,临床疗效显著。

 

 

陈慈煦(1913—1983),男,江苏南京市人。1928年受业于南京名老中医杨伯雅先生。1933年从师成才,悬壶金陵。抗战初期,他历尽艰辛,携眷入黔。解放后,执教于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曾任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

   陈氏识见广博,自业医以来,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研究至深,曾在《中医杂志》等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他还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竭尽心力。

几十年来,陈氏不但孜孜于临床经验之积累与理论奥旨之探幽索微,且极注意医德修养。陈氏待人谦和耐心,平易近人,脚踏实地,唯愈疾是求,堪为后学楷模。

 

 

幸峰伍 (1892—1975),字伯乔,男,贵州遵义人。幸氏20岁即行医济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路过遵义,幸氏曾免费为红军伤员诊治,为此,幸氏引以为誉。解放后,组建遵义市中医联合应诊处,1959年任遵义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医师,1962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63年被评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之一。幸氏出生中医世家,曾祖与祖父均为名医,幼承家学,潜心医术。幸氏擅长内科、儿科,学术上师承 火神派”郑钦安的遗绪,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肾阳不足,真火虚衰有关。喜用附子、桂枝、细辛“益火之源”,而收显效,其热药,四季皆用,药重味少,“火神派”风格,灿然若现。

 

 

周瑞生(1896—1988),男,祖籍江西。1945年就读于贵阳业余国医学校,深研雷公炮制之学。抗战胜利后,与贵州名医多人合创“贵州生生药房”。1956年参与筹办贵阳市中医医院。周氏从事药物加工炮制及理论研究数十年,成绩卓著,技艺精湛。其所制膏丹丸散,深为省内外病家欢迎。1964年曾参加《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编写工作,一生心血见诸文字,为我省中药炮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贡献了力量。周氏热心中医药事业,授业传艺,惟恐后学不精,技术和盘托出。虽年届九旬,双目失明时,犹念以残年余力,再作贡献,此种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许玉鸣 (1904— 1987),男,江西南昌人。其母王氏为南昌著名中医,许氏未及成年即随母处方,年近二十悬壶南昌。抗战时期,许氏携家辗转定居贵阳。1955年进入贵阳医学院中医科工作,历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及中医系主任。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成立后,任教务处长、学术委员等职。许氏出身三代世医之家,业医六十余年,幼承母训,好学深思,对内、妇、儿各科诊治,经验甚为丰富。对肾炎、血液病均有深入研究,尤其对白血病辨证论治,酌古参今,殊有见地,认为其病因乃毒邪郁热,主张清热解毒,草木之品乏力,喜用雄黄、青黛斩关夺隘之品,推崇活血化淤。习用藏红花、茜草等,对白血病的诊疗,立意新颖,治疗独特,深受省内外中西医人员的推崇。

 

 

   张致安 年),男,贵州贵阳人,贵州省名老中医。解放前任小学教师,并长期在贵阳大春药号坐堂行医。1958年起在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担任中医温病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后,供职于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张氏业医40余载,基于儒学,再研歧黄,对温病学,四时杂病研究颇深,将温病、时病方剂自编歌括,行韵合拍,最便于后学。临证处方思路宽阔,切中病机而取得疗效。张氏国学功底深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医院校增开《医古文》,张氏自编教材,亲自讲授,开我省《医古文》教学之先河。

 

 

方以正(1911—1967),男,四川成都人。先后受业于贵阳名医蓝平辅、唐希泽、王聘贤。从师学习勤奋,深得中医学要领。中年应聘开业,立法有方,遣药周密。1958年任贵阳医学院中医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方氏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用药心得都毫不保留地教给学生。曾主编《方剂学》、《中药学》讲义。在临床上,方氏主张中西结合,对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叶橘泉的《现代实用中药学》研究颇深,最为推崇“辨证论治加专药”的治疗方法。所写中医脉案,亦引入西医诊断知识。长于诊治慢性虚损性疾病,而于疑难杂证,亦有独到见解。

 

 

李梅村(1916—1996 ),男,贵州遵义县人。1932年师承遵义名医王仲恒,卒业后,悬壶于故里。1950年入遵义针灸学习班,后任遵义三合医院院长,1958年在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班深造,后在贵阳医学院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贵阳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李氏从医60余载,擅长于针灸,对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收效良好,对疑难杂病也多殊效。特别是运用针灸治疗神经性疼痛、枕神经痛、麻痹性斜视、中风、危急症,以及中医药治疗喉部未分化癌有显著疗效。他的临床验方收载于《名医名方录》、《中华名医特技集成》,撰有“针灸治疗急症”、“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中药治疗喉部未分化癌”、“针刺法”等付梓于刊物。

 

 

夏森柏(1914—1989),男,湖南双峰县人。幼从湖南名医朱瑞云问学,继又师事湖北名医魏兰亭。此后为求深造,进入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抗战初期,转入贵州国医分馆,毕业后受聘执教于贵州国医分馆,讲授针灸学。1956年,进入贵阳市中医医院工作,担任针灸科副主任。贵阳中医学院成立后,任附院针灸科主任。夏氏行医五十余年,主业针灸对《灵枢》、《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研究很深,并能“学以致用”。治学兢兢业业,临证一丝不苟,并喜用民间单验方,觅寻搜求,加减化裁,尝与针灸同施,效果显著。夏氏曾为国际友人治病,用针施术,奏效颇捷,备受称道。

 

 

时光达(1922— ),男,山东枣庄人。1940—1945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就读,1948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医学院,1950—1952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任职。1954年调贵州省人民医院,1956—1957年进修并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骨科医师进修班,后从事骨科专业。1974年调贵阳中医学院,曾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教研主任,贵阳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贵阳中医学院外科、骨伤科主任等。 时光达教授从事骨伤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屡获殊荣。共编写及参与编写著作8, 有《实验骨伤科学》、《骨与关节手术入路图解》、《中医骨伤科学》等。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开展科研工作10余项。

 

 

丁启后(1923—2005),男,贵州瓮安县人。著名中医妇科学、中药学专家,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丁氏生于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均是医技精湛的中医内、儿科医生,受其影响,14岁起开始学医。1952年创办瓮安草塘联合医院,1954年毕业于贵州省中医进修班,1955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6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高级师资研究班。曾师从名老中医王聘贤多年,得其真传。1965年起,在贵阳中医学院执教,曾任中药教研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多次参加本省、本地区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的编写、编审工作,文革期间编写《贵州中草药》一书,并参编《医林拔萃》及整理王聘贤先生遗稿《伤寒论考评》。

 

 

王祖雄 (1918—  ),男,江苏江阴县人。早年,曾继随南京名医张简斋临证。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贵阳市政府卫生科长,省卫生厅中医科科长(处级)。1960年调任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贵阳中医学院成立后,长期任中医系任职,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王氏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医各家学说,对易水学派的脾胃学说下力最多,故对西医学诊断的消化系统病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治疗内伤杂病,常兼顾脾胃,是其辨证论治的一大特色,值得学者师法。曾编写出版〈〈内经选释〉〉,参编〈〈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在各级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石恩权 (1928—2003),男,贵州金沙人。幼承家学,其父石玉书先生为贵州省著名中医。1953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于成都中医学院“西学中班”学习深造。曾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等职,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石氏长期致力于中医医疗、教学工作,长于中医内科、儿科、妇科及精神科常见杂病的诊疗。对《温病学》研究尤深,对温病中“湿热证”在临床上的治疗最为得心应手。根据父子二人的经验总结出“益气解毒汤 ”治疗气虚湿热证,成为其治疗此类病人的“杀手锏”。为不使此良方“人去方没”,临终遗嘱将处方镌刻在其墓碑上,以备后人抄录。另有一方治疗失眠症,亦予镌刻。石氏曾主编《中医内科学》,编写《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发表论文十余篇。

 

 

李昌源(1916—2001),男,四川铜梁县人。1933年跟师学医4载,1937年考入成都国医馆,1941年悬壶重庆,其后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开业行医,1951年进入国家医院,1958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建立后调入,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李氏在长达5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潜心研究中医经典,对《伤寒论》研究尤深。李氏长期致力于西医学“肝病”的中医治疗,前后长达三十多年,研制出“膨胀消水丹”“退黄三草汤”“软肝化症汤”等名药方。李氏在教学和临床之余,还勤于笔耕,编著有《伤寒论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 “《伤寒论》渊源于〈内经〉之我见”、“《伤寒论》研究方法初探”、“晚期肝硬化腹水辨证论治”、“重症肝炎辨证论治”等。

 

 

罗克聪(1906—2002),男,贵州平坝人。1944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医学院医本科,并留校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

罗氏毕生倡导中西医结合,不但精通西医,而且熟谙中医。他认为中西医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宜互补为用,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他始终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指导遣方用药,疗效殊为满意。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每有创新,并筛选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方。

主要著作有《贵州中草药验方选》、《贵州草药》、《贵州省中医秘方验方选》第一册。并先后在全国性杂志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微电脑在医药学上运用的进展》、《仲景学说概貌》等论文多篇,获奖无数。

 

 

俞才钧(1924—2002),男,原籍浙江慈溪县。1941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毕业后在上海开始行医。1947年到贵阳,1953年进入贵阳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年进入贵阳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工作,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俞氏在一附院工作30余年来,无论医疗、教学,还是科研工作,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医理论及实践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俞氏主张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必修课,广采众家之长,继承传统,熔铸新知。俞氏擅用验方、时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致病因素上,重痰重瘀,从证求因、审因论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用药轻灵,形成了重证轻剂的处方用药风格。

 

 

彭显光(1928—1997,男,四川安岳县人。自幼学习中医。1946年师从于重庆名医周济民,获其真传。1953年毕业于西南卫生部中医师进修学校,曾分别在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省人民医院、贵阳中医学院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在学术上,彭氏注重中医典籍及肛肠病中医的治法研究,擅长用中医的丸、散、膏、丹、治疗肛肠疾病。在临床上,除自拟了“消痔饮”“消痔Ⅱ号”等众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外,选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研制出“痔核注射液”、“直肠脱垂注射疗法”、“枯痔散治疗内痔”、“ 内痔中药栓剂疗法”等。参加编写《痔瘘中医疗法》、《中医实习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常见病》等讲义以及《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先后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廖润泉(1935——,男,广东梅县人。1958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医疗系,1975年结业于贵阳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曾任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廖氏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医疗经验十分丰富,坚持中西医结合,从事中西医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近50年,是贵阳中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在贵州省首先开展自体肾脏移植术、离体肾脏手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在我国首先应用自体肾移植治疗输尿管广泛狭窄。主編高等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科书《外科学》。在临床医疗和高等医学教育方面均作出突出贡献。

 

 

黄建业 (1932—2011 ),男,贵州福泉人。1961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曾师承贵州名老中医许玉鸣、黄树曾,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黄氏40余年一直在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曾担任多门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的主讲教师。善于运用传统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科疾病,尤擅于中医儿科。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医儿科学》、《藏象学》、《现代中医治疗学》以及“《小儿药证直诀》治疗脾胃病方剂初探”、“钱乙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脾阴小议”、“遗尿心论法”、“黄树曾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等。

 

 

龙瑞敏(1936— ) ,男。1957年考入贵阳医学院医学系学习,后转入中医系学习中医药学,1962年毕业,留贵阳医学院附院工作。1965年调贵阳中医学院,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龙氏主攻《金匮要略》,兼及伤寒、温病及内科杂病,临床经验丰富。秉承辨证是中医之精髓,辨证才能溯源求本。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会颇深。临床治疗处处顾护脾胃,中枢运、脾胃健。这是龙氏治病的又一特色。

龙氏曾参编《医林拔萃——贵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集》等多部学术专著。独立撰写《引火归原初探》、《甘温除热法探讨》、《谈谈中医内科教学体会》等学术论文及临床指导和教研文章等数十篇。

 

 

刘明达(1929—2010),男,贵州遵义人。1955年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77年结业于贵阳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刘氏长期从事临床工作,贵阳市中医医院创建之初即在院内工作。西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主张中医辨证与西医微观研究相结合。先学西医,再学中医,辨证注重整体,辨病力求客观,擅长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疗。

 

 

路绍祖(1936— ),男,云南昆明人。1961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1980-1982年参加国家医疗队赴几内亚比绍工作2年,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路氏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46年,在临床中重视中医整体观念,脏腑经络学说,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擅长应用中医针灸的多种方法治疗内伤杂病、外科等病症。

路氏编著的《1370例气管炎肺气肿耳穴敏感点分析》、《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取法》、《经络辨证取穴治疗头疼111例》、《单穴临床应用集锦》、《简易穴位埋线法及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等,屡获国家、省级大奖,同时担任教材《腧穴学》、《中国当代名医针方针术集成》和《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编委,参编《针灸写作概论》、《当代针灸名家医案》、《南方医话》、《针灸名医集锦》。

 

 

杨基森 (1937—2009 )  男,1955年毕业于四川绵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工作。曾长期贵阳中医学院工作,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杨氏药学基础坚实,长于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论述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药效等的研究和实践,在中药药剂学上卓有建树。对中医丸散膏丹的工艺流程,在保证质量,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多有改进和创新。并在全国学术刊物《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共22篇。

 

 

吴家荣(1928— )男,四川资阳人。1952年川大生物系毕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工作,曾长期在贵阳中医学院工作,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吴氏治学严谨,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思路敏捷,工作踏实,教学认真负责,备受称赞。在中药鉴定,植物学的分类研究,贵州道地药材的研究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是我院中药鉴定学的奠基者及学科带头人。

吴氏长于著述,从1952年到2000年编辑出版20余部专著,所撰《中草药蜘蛛香的鉴定研究》、《贵州植物志》、《中国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等还分别荣获大奖。科研成果累累,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

 

 

沈冯君(1942—)男,江苏武进人。196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曾任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贵阳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沈氏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骨伤领域颇有建树。主编及参编的学术专著及教材有:《中医伤科学》、《中国骨伤科学·卷十骨疾病学》、《骨伤科手术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骨与关节手术入路图解》等16部。学术论文有:《九节茶接骨丸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作用》、《先天性髋脱位外科治疗适应证探讨》、《222例老人骨折原因分析》等54篇,分别发表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医正骨》等专业期刊。

 

 

邱德文 ( 1942—  ) 男,四川眉山人。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学报主编,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邱氏长期致力于中医方剂学、苗药研究与开发、中医眼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述颇多,获奖无数,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桃李满天下。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医治法十论》、《本草纲目彩色药图》、《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5卷)等;主编教材《方剂学》、《中华本草·苗药卷》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多次主持完成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

 

李声岳  (1943 — ) ,男,贵州贵阳人。1960年就读于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196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长期在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李氏尤擅中医眼耳鼻喉科,在临床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专病用专方专药,通过取类比象认识病机,把古人未见的、古书未载的或现代才出现的疾病加以分析,归纳到中医的病因病机中,从而拟定中医的治则方药。曾主编《眼科学》,参编《老年病学》。主持“红眼消眼药水治疗结膜炎的临床研究”“复方肿节风雾化剂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课题,撰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眼睑病”等学术论文。

 

 

袁金声 (1942—  ),女,贵州贵阳人。1966年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多年随父全国著名老中医袁家玑及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昌源学习,曾长期在贵阳中医学院工作,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袁氏长期从事中医《伤寒论》教学及内科临床工作,擅长《伤寒论》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对冠心病、中风、消化系疾病、外感病、甲肝、乙肝、肝硬化、胆系感染及结石、内科疑难杂病多有研究,疗效显著。参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医林拔萃》、《中医高级参考书》、《伤寒论》等10多部医著。撰有“冠心病机理证治述要”、“袁家玑教授治疗中风的经验”、“李昌源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验案”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

 

 

徐学义(1943— ),男,江苏南京人。曾长期在贵阳中医学院工作,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徐氏在学术上力倡中西互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通过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辨证、归纳、综合,对疾病的本质获得全面的认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本着中西合璧,衷中参西的宗旨,自创了一些临床行之有效的专方,在参考现代中药药理药效学的基础上,制定了“辨证论治加专药”的处方原则。

徐氏所著《49种老年病的综合治疗》、《中医老年病学》、《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三部,参编及撰写《中医新知识辞典》、《现代方剂文献研究精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等16部,发表《芒硝外用治阑尾炎及尿储留》等论文40余篇。

 

 

张国伦(1945—2013),男。1968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学系,此后一直在本院从事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张氏从事心血管系统临床教学和科研三十余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临床实践上恪遵《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辨证论治法规。在心血管疾患中,注重络病学说、痰瘀致病学说,系统进行辨证论治。对西医学的诊断治疗也不排斥,中西互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傅汝林(1945—  ),男。1968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曾师承贵州省名老中医陈慈煦,尽得其传,是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傅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治学严谨,师古而不泥古,经方时方均能熟练择用。尤其对内科血液病、杂病,从辨证到选方遣药上都有独到之处。疑难重证,沉疴屡起。主张中西结合,对中医药的科研成果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大剂量紫珠草止血,蛇舌草、葎草花治疗肺结核;龙葵、野百合抗肿瘤;血竭、水蛭粉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大大增强了治疗效果。

 

 

何成瑶1938—   ,女,主任医师、教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擅长治疗盆腔炎、不孕症、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李宗智(1938—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擅长眼底病、角膜病、咽炎、鼻炎及中医疑难杂病的诊治,尤其在小儿弱视、斜视、近视的诊治上独具中医特色与优势,总结多年经验研发的药物眼保Ⅰ、眼保Ⅱ号,于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吴文尧(1944—    ),男,教授、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从医四十余年,研习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除对胃肠病及肝胆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高的造诣外,对外感疾病、呼吸系统病等其他内科病也有很好的研究。

 

 

吴光炯(1944—    ),男,贵州桐梓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老中医。长于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儿科、妇科等病症,尤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

 

 

符中柱(1945—   ),男。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教授、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肛肠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肛肠专科30余年。擅长痔、瘘、裂、慢性肠炎、顽固性便秘及大肠肿瘤的诊疗和新技术、微创技术的临床运用。

 

 

凌湘力1950—   ),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诊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月经不调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著作6部,发表论文40余篇。

 

王玉林(1942—   ),男,主任医师、教授,曾执业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中医理论知识扎实,在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咽炎、糖尿病、青春期内分泌失调、中风后遗症、更年期综合症、痤疮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董湘玉(1952—   ),女,贵阳中医学院毕业。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任贵阳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是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2年,擅长中医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医心理治疗。对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糖尿病、失眠、精神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

 

戴永生,(1943  )男,教授、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从医执教40余年,独立发表医学医疗论文80余篇,被 WTHO授予传统医学杰出学者证书。擅长消化内科疑难病证的特色治疗,开展胃炎癌前病变和肝病纤维化的防治;主治食道炎、胃炎、肠炎、腹泻、便秘、肝炎、脂肪肝、胆囊炎、失眠、汗证、口疮、及其他内科杂症。

 

 

关闭